香港都会大学(都大)自去年九月推行首轮12小时精神健康急救课程,课后评估结果令人鼓舞,逾九成参与学生表示,在识别精神健康问题风险因素和支持他人应对精神健康问题方面变得更有信心。同时,都大践行「培训培训者」理念,首批教职员已完成培训,成为该急救课程的导师,进一步提升大学识别及支持学生精神健康需求的能力。
都大于去年推出为期三年的全校学生精神健康普及计划,透过三个层面支持都大社群,包括自去年九月起,所有面授本科一年级生必须修读精神健康急救课程,以提升学生整体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基本应对能力。
都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予光教授强调,精神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为重要。他说:「我们通过各种精神健康教育及支持,致力营造一个充满支持和关爱的校园环境。都大希望藉此培养学生的韧性及同理心,助他们迎接未来挑战,并贡献社会。」他期望透过精神健康教育,长远能带来「蝴蝶效应」,让年轻人助己助人。
逾二千学生完成课程
该精神健康急救课程由香港心理卫生会认证,12小时的课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辨识精神健康问题早期征兆、精神健康急救原则、及时寻求支持,以及协助有需要的人寻求专业服务的关键技能。内容亦包括教导学员学习分辨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滥药及思觉失调。
由去年9月至2025年3月底,已有超过2,000名学生完成课程,获颁国际认可的课程证书,证明他们具备提供初步精神健康支持的能力。
根据完成课程的学生填写的课后评估问卷显示,分别有高达94%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识别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的信心,以及支持他人处理精神健康问题的知识,均有所提升。93%的学生亦表示,他们于支持他人应对精神健康问题的信心有所增加。
更有信心助他人应对精神健康问题
此外,问卷结果显示,课程有助减少学生对精神疾病的负面标签,94%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寻找有关精神疾病的信息时会更感自信;68%的学生亦表示感兴趣参与小区服务以推广精神健康。
学生事务长温滴霖女士对学生的正面响应感到鼓舞,她说︰「这反映课程让学生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及知识都得到提升,帮助他们掌握促进终身精神健康的宝贵技能,对自身及周边的人均有裨益。」
就读教育荣誉学士(中国语文教学)及语言研究荣誉学士(应用中国语言)的林雅莉(Yali),作为外曾祖母的临终照顾者,于去年外曾祖母离世后,情绪大受打击。本来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抗拒社交,甚至偶尔在街上看到与外曾祖母相似身影,也会感触落泪。
帮助学懂「自救」
修读精神健康急救课程后,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有情绪困扰,于是主动寻求辅导。她回想说:「在课程中突然有『叮』一声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向人倾诉。我觉得这是课程的意外收获,因为与辅导员倾谈后,我感到释怀了一些。」
她认为课程有助情绪受困的同学学懂「自救」︰「课程让我意识到原来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而且我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使用网上情绪支持平台,或寻求精神健康小区中心的帮助。」Yali也自此更关注朋友的情绪,并尝试运用课堂学到的技巧去关怀他们。「沟通不限于语言,同时还有非语言的表达,所以有时候不需说话太多,简单如拍一拍膊头,或者一个拥抱,令对方知道『我喺度』,可能已经有所帮助。」
就读教育荣誉学士(普通话及中文教育)及语言研究荣誉学士(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陈雪琴(Shirley),是家中的长女,面对家人患病,以及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令她比许多同龄人更能体会心理压力若无法排解,可能演变成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热心助人的她选择修读教育,并认为关注精神健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她曾经历的压力,反而成为她帮助他人的动力,因为她深知在困境中无人援手的痛苦。她坦言:「帮助别人的时候,好像同时也在帮助自己。」在繁忙的课业和兼职之外,她主动担任社福机构义工,协助小六学生应对升中带来的压力,也将自己的知识和心得学以致用。
加强辅导资源 与学生同行
此外,首轮十三名教职员及两名辅导员已完成精神健康急救导师培训,其中九人目前已开始教授有关课程。
护理及健康学院的高级讲师郭婉明女士是其中一位新任导师。虽然她并非精神科护士出身,但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与教学经验中,均接触过不少情绪或精神受困的年轻人。她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明白,精神健康如同一个光谱,每个人会因为不同事情而有所波动,最重要是学会如何预防,以及寻求专业支持作出及时的介入。
她很欣慰看到同学们透过课堂的各种体验活动和实例,明白更多受情绪和精神病困扰的人士的感受,并会希望应用课堂所学,帮助身边的人。她并说,课堂时亦会提醒同学们不用因为帮不上忙而感到沮丧,「只要大家都在安全的情况下,在旁陪伴和聆听已经是很大的帮助。」
展望未来,都大计划在今年夏季学期继续开办约20班精神健康急救课程。护理及健康学院的研究团队将进行研究,评估课程的长期成效。
大学亦会继续透过专业辅导员,为有精神健康困扰的学生提供个人辅导和支持。温女士指出,随着课程提升了学生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学生们对专业辅导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大学已相应加强人手及资源以提供适切支持,期望与学生同行,助他们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